当前位置:守艺中华首页 > 手艺 > 正文

海南黎锦:如何走好创新发展之路(2)

2017-12-29 18:18:08    中华网文化  参与评论()人

近日,由中华网、乡村文化保护与发展志愿者协会主办、聚宝匯公益支持的“守艺中华·锦绣中国行”活动走进海南三亚市、保亭黎族苗族自治县,探访黎锦传承人、相关专家学者和企业管理者,了解黎族织锦的创新发展情况。

年近60岁的胡春芳,是海南省第二批黎族传统纺染织绣技艺项目省级代表性传承人。对于黎锦的传承与发展,胡春芳认为,技法的“创新”更为重要,甚至应该集中所有精力用来创新。“传统的单面织锦价格在500—800元,每件织锦的用色、花纹都差不多,售价很难再高了。我独创的双面织比传统的单面织有几个改变,一是正反两面的图案各不相同,二是研究了许多新的图案,三是将自己的名字揉到里面,看起来像是一种特别的图案。”她独创的双面织黎锦工艺复杂、技艺精湛,单幅织锦能够卖到五六千元,每年可创收六七万元。

2002—2003年,胡春芳旁观了两届保亭县举办的黎锦技艺大赛,看着满场样式雷同的单面织锦,她忽然回忆起小时候曾见过的一种“双面织”。于是她便开始琢磨“双面织”技法,琢磨出来之后,又不满足于此,继续挑战新难度。“过去的双面织是黑白两色,正反面的图案一模一样。我就想,这个不够美观,我想织出很多种颜色和花纹的那种新样式。”从2003年至今,胡春芳一直在创新“双面织”技法,不仅在色彩上进行丰富,而且在花纹上进行突破,如今她已掌握了4种不同的织法,将传统的“双面织”进行了全面升级。

胡春芳有微信,会打字发信息,对于网络和新媒体,她并不陌生。对于销售产品,胡春芳并没有选择在网络上售卖,也从未开过实体店,所有买家都是通过政府工作人员或者亲朋好友介绍而来,须亲自到她家中挑选,所有产品明码标价。如果是熟人介绍,她则会适当给些折扣。靠着这样的零散售卖,胡春芳的年收入在10万元左右。

在三亚打拼的黎族小伙刘斌,则以年轻人的方式看待黎锦的创新与发展。刘斌认为,“技术创新与营销宣传最为重要”。

2012年,刘斌从海南热带海洋学院毕业,之后在三亚的一些学校担任黎锦培训班的讲师。在积累了一定技术经验和人脉关系后,刘斌找到几名校友,于2015年开始自主创业,成立了三亚阿玛昵黎族织锦文化传播有限责任公司。创业2年中,刘斌的年销售额已经达到100万元,利润在20—30万元。对于这组数字,刘斌还比较满意,但是对于企业长远的发展,他也显露出了自己的担忧。

“想要产品卖得好,一是要有符合市场需求的产品,二是要积极宣传,打开市场和销路。”刘斌说。这两年,他一方面带着团队搞设计、技术开发,一方面在一些知名网络平台上投放广告,增加宣传力度、开辟新的销售渠道,今年下半年以来,网络渠道的销售比例有了明显增加。

刘斌强调,在产品设计方面,技术创新极其重要。“要充分利用机械化生产手段,研发一些物美价廉的畅销品,主动迎合市场的需求,比如我们推出的机器印染的民族服装”。这些服装虽然和传统的黎族织锦服装没有太大关系,但是游客却十分喜欢,衣服的款式和极具民族特色的花纹,从形貌上来看就是典型的“黎族特色”,以至销量很不错。此外,“必须善于利用电脑软件做排版,破解(或创新)一些难度较大的传统黎锦纹样”,将古老纹样进行“复原”,研发更美观的、具有现代感的纹样。刘斌说,“有一种传统的织锦纹样,现在已经没有手艺人会织了,据说在100多年前就已失传。但是我们照着历史照片,用电脑软件很快把那个复杂的织法‘复原’出来,并且织出了成品,我觉得我们做了一件特别有意义的事情,用一种新的方式,保护和传承了传统文化。”

目前,阿玛昵公司销售收入的70%来自机器印染的产品,刘斌说,随着技术的革新,未来印染产品的花纹将更加清晰,制衣的工艺也会更加精致,销售量也将更加可观。但随之而来的,也将是机器更新换代和企业宣传等成本增加带来的巨大压力,“要把蛋糕做大,把成本降低,我们才有希望走得长远。”刘斌说出了对未来的期待。(文/一条)

(责任编辑:刘畅 CC002)

精彩专题

热门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