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守艺中华首页 > 手艺 > 正文

“锦绣计划”为山区妇女铺就“锦绣前程”(3)

2017-12-29 18:23:05    中华网文化  参与评论()人

近日,由中华网、乡村文化保护与发展志愿者协会主办、聚宝匯公益支持的“守艺中华·锦绣中国行”活动走进贵州安顺,采风团先后走访了镇宁布依族苗族自治县、平坝区等区县,探访了蜡染、苗绣、苗银、地戏等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走访过程中,非遗文化工匠的敬业态度、独具特色的手工艺品,为采风团成员留下了深刻印象。

2013年,贵州省政府出台了《关于实施妇女特色手工产业锦绣计划的意见》,提出了产业发展的目标任务,并给予每年1500万元的专项资金保障,同时还成立了“锦绣计划”联席会议制度,要通过“锦绣计划”提升妇女手工技能,促进妇女创业就业,壮大妇女特色手工产业规模,带动农村建档立卡贫困户增收致富。

此次采风活动前,笔者通过查阅相关资料了解到,截至2016年,贵州省通过参与手工业而脱贫的建档立卡的贫困妇女达1.01万人,人均增收5000元人民币;一个中等技能的绣娘年收入可达3万元左右,相当于贵州农民人均纯收入的5倍多。在笔者一行将近4天的走访中,这组数字的可靠性得到证实,同时在与这些绣娘的交流中笔者深刻感受到,这组喜人的数字背后,还有着许多令人动容的画面。

绣娘邹苏琼

在平坝区天龙屯堡走访刺绣传承人邹苏琼时,笔者一行遇到了平坝区妇联主席黄玲和天龙镇妇联主席郑敏。面对伸到面前的镜头和话筒,两人并未刻意整理衣冠,而是一前一后将我们引到邹苏琼的面前,说:“这就是你们要找的那位手艺很好的绣娘,邹苏琼。”

能在这里见到两位妇联主席,除了我们,谁也没有感到特别讶异。其实,近几年为了推广“锦绣计划”,安顺各级妇联领导、工作人员一直密切联系,经常聚在一起开会、培训,挨家挨户地到农妇家中走访,诚恳地邀请待业妇女加入“锦绣计划”,让她们了解传统手艺的魅力,知道独立自强的重要。

在与邹苏琼近半小时的闲谈中,她多次提及天龙镇妇联主席郑敏,动情处,更是眼眶湿润,充满感激。2015年,邹苏琼在家中带孩子,生活十分拮据,由于性格暴躁,她和丈夫、孩子的关系也很紧张。当时,她偶然听说了“锦绣计划”,想报名学习刺绣,但是遭到家人的强烈反对便打算放弃了。得知邹苏琼的情况,郑敏几乎每天都找邹苏琼聊天,不厌其烦地为她解释“锦绣计划”,告诉她如何靠刺绣手艺养家。最终,邹苏琼被郑敏的真诚打动,报了名。

绣娘邹苏琼

之后,邹苏琼的刺绣天赋逐渐展露,郑敏十分欣喜。为了进一步培养邹苏琼,郑敏甚至自掏腰包购买针线等刺绣用品送给她,并带着她到各地参观学习……今年,邹苏琼入伙天龙屯堡锦绣传习馆,成为了一创业者。从身无分文到创业经商,邹苏琼的人生因郑敏、因“锦绣计划”而彻底改变了。

对此,郑敏解释说,“锦绣计划”是贵州省大力推动的事情,基层妇联干部能够积极响应,是因为我们从内心觉得这真的是一件好事情。这件事分配给我们去执行,我们就要努力去做、认真去做,所以中间不管遇到多少困难,都要坚持下来。

“现在,我们感觉很欣慰,因为她们终于做出产品了。此外,今年安顺市选送四名优秀的非遗文化传承人到省里接受培训,其中就有邹苏琼,她是平坝区唯一的一个入选学员,我们特别高兴。从绣娘邹苏琼的成长过程中我们看到了‘锦绣计划’的美好未来。”郑敏说,刺绣对这些妇女的影响绝不仅仅是金钱上的充盈,而是他们在学习刺绣的过程中,开阔了眼界,增长了见识,并通过自己灵巧的双手,绣出了美好的生活。“终有一天,他们会通过‘锦绣计划’走得更远。”郑敏坚定地说。

站在一旁的黄玲补充说,基层妇联工作十分琐碎,很是不易。在推进“锦绣计划”的过程中,她们要先把政策自我消化和总结,然后用简单易懂的语言传递给农村妇女,让他们更好地理解政策。同时,各地发展情况均有差异,他们在做妇女思想工作时,还要结合各地的实际情况对政策落地方案进行调整,因地制宜地去执行……

在锦绣传习馆内,十几名绣娘正在赶工制作一批刺绣产品。她们中有学习一年多的熟练工,也有刚进入不久的新学徒,虽然人员变动较大,但黄玲和郑敏几乎能准确叫出每一个人的名字。对于她们来说,这些绣娘既是老百姓,也是自家姐妹,感情十分深厚。

黄玲说,自2013年贵州省推出“锦绣计划”以来,各级妇联都非常重视,并对此制定了详细的推广方案,每年积极争取资金支持,用于对新绣娘的培训,包括赴各地学习、购买绣样等。近几年,随着平坝区旅游业的发展,当地还促成刺绣产品与旅游业的融合,将刺绣产品做精,打造成旅游商品,在景区内外销售。此外,平坝区还积极开拓电子商务市场,通过电商平台把产品销往全国各地。

笔者了解到,目前,平坝区已有1100多名绣娘加入了“锦绣计划”。下一步,平坝区妇联将把这些绣娘组织起来,成立“绣娘协会”,为绣娘们做更多、更好的事情。“我们在推行‘锦绣计划’的过程中,一直在强调初衷:找到一批心灵手巧的妇女,把她们的‘指尖技艺‘从深山中‘挖掘’出来,实现不出家门就能就业,把‘指尖技艺’变成‘指尖经济’,带动当地经济发展。”黄玲说。

一条

精彩专题

热门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