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守艺中华首页 > 手艺 > 正文

守艺•人物|贡斌:为手工纸正名者(2)

2018-03-15 15:40:16    中华网  参与评论()人

守艺•人物|贡斌:为手工纸正名者

“植物纤维原料,经过切断(剉)、沤煮、漂洗、舂捣、帘抄、干燥等步骤,制成的纤维薄片,称之为纸。”

——《中国古代造纸工程技术史》

“汉纸指中国汉代用植物纤维制成的纸。”

“东汉,蔡伦以位尊九卿之身兼任尚方令,总结以往人们的造纸经验,革新造纸工艺,终于制成‘蔡侯纸’。”

采写 | 杨红军

摄影 | 杨红军

春节刚过,贡斌就离开了北京,到陕西秦岭一带去看造纸原料。这也算是他这些年的规定动作了,每年冬尾春初,他都会和自己团队里负责采购原料的师傅们到造纸原料地去走走,把一两年内需要用到的原料订下来。与往年比起来,今年的贡斌更忙碌了,也略有一些疲惫。

一月底,贡斌牵头举办了一场名为“汉纸越千年”的主题展览,过去七年中贡斌曁德承贡纸坊用传统方法恢复制作完成的手工纸纸样、以及对纸的各类研究作品在这次展览上系统展出。为了更形象说明纸与艺术创作之间的关系,他还邀请了不少跟自己有着长期合作的朋友来展示他们用德承贡纸创作出来的艺术品。展览很成功,不少外地观众都慕名而来,一睹“汉纸”的魅力。接踵而至的媒体采访让贡斌和他的德承贡纸坊着实忙活了一阵子。


守艺•人物|贡斌:为手工纸正名者

朴拙任性

不知道是被众多媒体问了太多次,还是本来就不愿意多谈这些在贡斌看来无关紧要的事,当被问到为什么会痴迷上手工纸这个行当时,他显得很淡然,一句“开始的时候就是想交给山里的孩子一些手艺”就算把问题给回答了。

认真阅读有关贡斌的采访报道会发现这个现在一心做手工纸的男人有着丰富的阅历。

他从2006年开始做一个儿童公益项目,到了贵州织金县官寨乡,看到那里的孩子后就想着要交给他们一门手艺“我觉得做纸挺好,都能用,也能解决生计问题。但是那时候没有想好要教他们造什么纸。回来后,我把这个想法告诉了一个朋友,他就说有一种专门给故宫修文物用的纸特别好,但就是不好找。我就觉得,只要有这样的纸,我就能找到。”

说出去的话,泼出去的水。贡斌一头扎到了手工纸的行当里,埋首旧纸堆查资料,四处打听拜师父,这中间遇到了不少贵人,少走了不少弯路。王菊华、陈大川、钟阿城······他总是把这些给过他帮助的人“老师、老师”地叫着。嘴上说说不算完,他还把这些人的名字刺到了胸前和肩部,从他衣服的领口看过去,隐约可见。“话说贡斌将我名字刺在他左肩时,我不停不停地落泪……不是心疼,是恨。恨‘崔永元’三字竟然无繁体。”一向说话幽默的崔永元对贡斌的这个“习惯”也唏嘘不已。

功夫不负苦心人,贡斌做出来的纸渐渐在手工纸圈子里有了名气,找上门来“私人订制”纸张的机构和个人也就跟着多起来。2011年,贡斌开始与国家图书馆、国家博物馆、南京博物院、北京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等多家文保机构展开合作,对文献中的千年汉纸进行系统恢复和整理。2014年,国家图书馆向他们订了一批修复唐代佛经用纸。两年时间,贡斌团队从纤维层面恢复了从南北朝到唐时期的佛经用纸,完成了交付。


守艺•人物|贡斌:为手工纸正名者

价与格

“我们不叫一张,叫一枚,一枚纸。这个世界上最高品质的媒介就是我们这张纸。不信,你去查看两河流域出土的泥板,那上面到现在还有多少个字?我们再看羊皮卷到现在留下来有多少词、句、话?我们再看简牍上面有多少?绢帛?跟纸张记录的文字和文化比一比,也就知道纸的贡献到底有多大了。”在贡斌看来,纸张的重要性是怎么说都不为过的。

这些年里,贡斌不断进行新的尝试,也接受着纸张使用者提出的一个个新的挑战。就拿他们团队为国家图书馆研制出来的佛经用纸来说,“我们这两年时间里几乎把所有精力都放在这个纸的研究和制作上面,从商业的角度上,不会有人愿意花两年的时间去做那么一点纸,得到的又是很有限的钱。但是为了让大家懂得要互相尊重,明白好的纸张能够得到好的对待,我认为这样的付出是值得的。”

贡斌把手工纸的价与格关系看得很重,大部分时候都是在像这样不计实际经济回报地进行着研究,目的就是为了要给同行们做出一个标杆来,让他们看到这个行业是有机会,有前途的。“我们跟孙逊这个八零后的艺术家有着比较长期的合作,我们为他创作提供纸质材料,让他在新的材料上完成新的作品。”2016年,贡斌团队做了一张长18米的树皮布,孙逊利用这张纸创作的艺术品在纽约古根海姆博物馆进行了展览,得到了一致认同,“这张纸我们收了30万块钱,可是与我们的投入比起来,还是差了很多。”

“后来,我们又给他提供了一张40米长的纸,让他完成了在澳洲当代美术馆的艺术展览。为了做出来这张纸,我们团队里的人光做前期准备就花了半年时间,手撕纤维丝,撕了整整四个月。”


守艺•人物|贡斌:为手工纸正名者

“面子”问题

2016年,贡斌把这些年来的造纸心得体会带到了“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群研修培训计划”的非遗研修班上,与全国各地的手工纸从业者交流和碰撞。在课堂上,他说自己以前没有,以后也不会为了宣传而宣传,“而是要用自己的努力和态度去影响更多媒体同仁,特别是纸媒同仁。”

之所以会特别“点名”纸媒,自然与这些年来他跟纸媒的“恩怨”分不开。经过几年的潜心研究和制作,贡斌和他的德承贡纸坊开始在手工纸行当里有了一些名气,越来越多的媒体也开始找到他,希望能够进行采访报道。对于这些找上门来的媒体们,他都很配合,“毕竟是为了手工纸做宣传”。时间一长,贡斌开始纳起了闷儿来,“露了这么多次的脸,怎么就没有纸媒愿意把手工纸的事儿放在封面上来说一说呢?”

他觉得,这就像是一个运动员能不能参加奥运会,“不管内页里有多少张大片,多少字的报道,都不足以满足我对于一张纸媒封面的渴望。”当然,他并不是希望一定要自己的照片被登在封面上,而只要是与手工纸相关的就可以了。后来,他开始采取一些变通的方式,“转化了一下,让他们去给一个跟着我学艺的小姑娘拍封面,做采访”。

在贡斌看来,手工纸能不能登上纸媒的封面是一件原则性的事。“现在为什么那么多孩子喜欢打篮球踢足球,那很大程度上是媒体给了这两项运动足够的重视,让这些孩子看到努力从事这些运动能够有机会把自己、家庭和所居住的社区变得更好。”他觉得,手工纸不能登上纸媒的封面,说明社会舆论对手工纸还不够重视,对这个行业没有一个认可。

在贡斌看来,一定的时间段里,“手工纸”是全世界最时尚的东西。抱着为手工纸正名,让这个行业进入良性发展的轨道的决心,他给自己定了一个目标——用18年的时间,让手工纸回到它在世界上应有的位置。


守艺•人物|贡斌:为手工纸正名者

抱团取暖

前些年,贡斌的全部精力都投入在了手工纸制作技艺上。不过,现在他又给自己加了新任务,那就是推动“中国汉纸研究发展中心”的成立和发展。这个中心是由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中国手工纸研究所牵头倡议的,旨在讲好中国汉纸故事,丰富汉纸文化的内涵,让世界更好的认识汉纸。“当然,今后我们也将逐步确立全球汉纸的标准,帮助各地域的汉纸系统更好地传承发展。”对于这个处于筹备阶段的中心,贡斌寄予了很大的期望。

对于为什么想起来要成立一个这样的组织机构,贡斌拿温州人海外创业的事情打了一个比方,“咱们都知道温州人在世界上很多地方做生意都很成功,他们之所以会取得这么大的成绩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他们懂得抱团儿。一家人的生意好了,单子做不过来,就会分一些给其他的生意差的同乡,这样大家都有事情做,也能一起解决遇到的难题。现在我们筹建中国汉纸研究发展中心也是这个道理。”

根据之前的设想,成立后的中国汉纸研究发展中心会抱定三个宗旨:第一,为所有手工纸作坊提供最大的帮助;第二,为所有手工纸使用者提供最全方位的服务;第三,为手工纸销售者从业者提供最可靠的信息。

“说白了,这个研究中心要做的事情就是建立一个造纸术的大数据库。比如,我们接下里要把自己的工作坊的水池改造成一个透明玻璃的容器,邀请包括曾经给李可染先生做纸的那对夫妇请来,请他们现场演示抄纸的全过程,然后用影像和数据记录下来。以后还要邀请更多手工纸的匠人们来演示,收集数据。”

具体到现实的项目,贡斌他们打算花二十年的时间建立一个“敦煌遗书纸本数据库”。他们希望能够动员世界各地凡是有敦煌遗书的博物馆提供各自藏书的纸张的数据,根据这些数据让国内一些比较有实力的手工纸工坊去分别研制和生产,最终汇聚成包含有所有遗书纸张的储库,“一旦哪家博物馆的藏品出现了问题,需要进行修复的时候,我们就可以给他们提供相应的纸张。这也是一个大国应该有的气魄和担当。”

谈到他理想中的手工纸行业,贡斌说那就是大家各司其职,做纸的师傅们专心做纸,用纸的人能顺利找到想用的纸,从事手工纸经营的人充当个桥梁作用,这样大家都不用去“越界”,这个行业也就能良性发展下去了。

(责任编辑:刘畅 CC002)

精彩专题

热门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