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守艺中华首页 > 手艺 > 正文

【守艺中华·锦绣中国行】杨阳:传承传统工艺需要两条腿走路(2)

2017-12-29 18:26:18    中华网文化  参与评论()人

“父亲本身是学油画的,之前是在美院的版画系教学,所以起初组建年连系(年画、连环画系)的时候,他也是摸不着方向的,但在之后的几次出国访问里,他发现恰恰是这些最传统的东西才是国外最希望了解的中国文化,随着了解的深入,老人家在民间艺术上投入的精力和感情也越来越多,在他们那批老学者的带领下,民间美术系也对中国传统民间艺术做了大量的田野调查和研究,同时也培养了一批如今活跃在大众视野里的专家、学者,比如韩书力、吕胜中、乔晓光、宋学伟……可以说是当下研究传统民间艺术的中坚力量。”

以中坚力量的专业研究打底,加之政府越来越大的扶持力度以及社会各界关注度的增加,不管是在学科建设上,还是保护与传承上,杨阳都觉得在向更好的方向发展。“但是具体到方式方法,还是前面说的,都在摸索。大方向是好的,不能说哪条路绝对正确,哪条路绝对错误。我们在教学过程里也在不断总结经验,寻找一个双赢模式。”

两条腿走路稳步最重要

因为工作关系,杨阳认识了很多民间手工艺人,也接手过很多关于民间艺术的培训课程,最常被这些艺人们问及的问题就是,培训之后以后的路该怎么走。这点在杨阳看来,可以算是当前民间艺术以及非遗传承之路上所面临的普遍问题,其中涉及到传统与现代、艺术与市场、传承与创新等各项关系的平衡法则。

2017年11月,杨阳为"国家艺术基金项目"四川理工大学美术学院扎染培训班授课。

“过去中央美院也会请民间艺人进校园,但是身份是教学者,请过来给学生们上课,学生们通过学习、吸收民间艺术里的精髓,之后融入进自己的创作当中。当下的培训我们也要坚持这样一种思路,从学校的角度讲是在尊重、吸收、学习的基础上与其互动教学,从民间艺人的角度讲,是来学校开拓眼界,提高文化素质和艺术修养,从而扩大自己的创作思路。”摸索实践下来,杨阳觉得,这种互利双赢的模式,才能更好的推动传统文化的发展。

而对于艺术与市场如何平衡上的迷茫,杨阳也给出了自己的见解,“历史的车轮注定滚滚前行,所以我们必须允许传统为适应当下而有所变化,如何适应,我觉得可以‘两条腿走路’,一条腿为生存、为市场,借助机工也好、批量化生产也好;另一条腿,用市场化得来的资本去精雕细琢这项技艺最本真的、有感情附加值的面目。”

在杨阳的理解里,这两条腿实际上都在向传承迈进,第一条虽然更加活态、更加偏于市场,但是以最具代表性的文创衍生品为例,追踪溯源都能找到工艺原本的影子。第二条则更加直接,在守住传统的基础上,授徒传艺,将工艺最本真的面目传承下去。

“就好比人走路,两条腿相辅相成才能走好,不能着急,着急会摔跟头。”对于市面上的文创衍生品,杨阳说自己一直在观察、研究,有做的很好的,但也有不少既无工艺美又乏实用性,“所以,我们常说这件事情是紧迫的,但它又是急不得的。一定要把握好前提,那就是领悟传统工艺中的精髓,之后再将其融入进当下所需。在这上面,我们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2017年10月,杨阳参加清华大学"张仃百年诞辰纪念活动

遇到着急冒进的学生,杨阳常拿原中央工艺美术学院(现清华大学美术学院)院长张仃老先生设计制作《哪吒闹海》的例子鞭策学生和提醒自己,“数不清看了多少遍,每看一遍都会有新发现,哦……这个画面借鉴了红绸舞,这个是民间年画,那个是敦煌壁画,这块又是戏曲脸谱和戏曲的结合……得花多少时间研究、消化才做出来的啊,所以说,经典都是这么来的!”(采/杨红军 文/段颖)

人物介绍:杨阳,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文学博士,现任清华大学教授。授课:《中国民间传统艺术专题》《中国民族传统服饰文化》《中国版画史》课程。发表《中国民间艺术--剪纸》、《中国乡土艺术》、《黄河十四走--19世纪80年代民间艺术考察》等诸多论文、论著、作品及科研成果。

其中,《黄河十四走》是一本以画家的文化考察笔记为线索的整个黄河流域民间艺术(美术)图集,是作者杨先让和杨阳在20世纪80年代14次率队考察黄河流域民间艺术所做的工作和取得的结果。

精彩专题

热门排行